房價暴漲之禍,婦孺皆知。當我看到那些在售樓處前徹夜排隊的人們,當我耳聞有人為中簽某個房號而奔走歡呼,當我聽說深圳灣的房價比對岸的香港元朗地區(qū)還要高,我有一種很不好的感覺:樓市已走到歇斯底里的邊緣——如果它還沒有發(fā)瘋的話。
有時我會為身邊的幾個朋友感到慶幸,因為他們?nèi)ツ甑變e幸而偶然地買了房,否則現(xiàn)在“真是買不起”。他們所在的樓盤,無一例外價格幾乎翻番。房價從8000元漲到16000元,10個月就夠了,而要從16000元跌到8000元,如你所知,實在太難了。
并非每個人都應該買房——理論上這句話是正確的,但誰也無法阻止國人對擁有一套住房的向往??墒牵敱本┪瀛h(huán)附近一套100平方米住房也需要200萬元時,你如何才能消除一些無房者內(nèi)心那種焦慮到近乎無望的悲涼感?而另一邊,鳥巢邊某樓盤單價達16萬元居然還能大賣。
控制房價上漲,到痛下決心的時候了。
其實,無須遠溯到上個世紀,單是2004年起,我們就幾乎年年聽到房地產(chǎn)調(diào)控的消息。但像二手房轉讓征收營業(yè)稅這樣,不是好的調(diào)控手段。2005年不知是某部委的哪個處長躲在辦公室突然想到了這一怪招,以為對二手房轉讓課以5.5%營業(yè)稅及教育費附加,就能夠阻止投機,控制房價上漲。但他有沒有去基層認真調(diào)查過,近5年來,究竟有幾個二手房的買家不是為賣方承擔了這筆不菲的營業(yè)稅?想當然的決策,效果往往適得其反。
我在此前的文章里說過,假如不根本變革土地出讓制度,僅僅增加土地供應以及商品房供應,也難以實現(xiàn)控制房價上漲的目標。我們不想做理論推演,單以北京為例,今年北京住宅用地供應據(jù)說比去年大幅增加,但地價的增長更為驚人,而地價對房價預期的巨大推動是國土部門任何蒼白的辯護都否認不了的。
但增加保障房用地,是另一回事。我們欣喜地看到,國務院決定,到2012年末,基本解決1540萬戶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的住房問題,用5年左右時間基本完成城市和國有工礦集中成片棚戶區(qū)改造。前些日子聽說2009年度財政要突出花掉近2萬億,在此鄭重建議,將這2萬億財政預算大部分緊急追加到棚戶區(qū)改造、低收入住房建設和教育上去——這都是功德無量的事情。
回到控制房價的話題,我所說的痛下決心是指,決策者應跳出部門的視野,掙脫利益的局限,真正為社會人心的穩(wěn)定和長治久安著想,根本改革房地產(chǎn)的制度及其價格形成機制。
再次重申,土地出讓制度必須根本變革,從一次性收齊50年、70年出讓金,改為按年收取。
立即開征物業(yè)持有稅(也有人叫它物業(yè)稅)——持有一套物業(yè)免稅,二套以上累進征稅。譬如,家庭第二套住房征收物業(yè)總值1%的持有稅,則第三套住房征收3%持有稅,以此類推。
降低房價的另一種辦法,是停止向地產(chǎn)商發(fā)放開發(fā)貸款及其授信。以擠牙膏似開盤為代表的捂盤惜售行為,是地產(chǎn)商人為拉漲房價的常規(guī)手段。這表明地產(chǎn)商不缺錢。建議:自2010年1月起,停止發(fā)放開發(fā)貸款,為期6個月。
還有一種辦法,是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后可能做或正準備做的。大幅提高不屬于改善性住房的第二套以上住房的首付成數(shù)和貸款利率,譬如,第二套首付5成、貸款利率提高10%,第三套以上首付6成、利率提高30%。
后兩種辦法,銀行可能不太樂意,但鑒于金融機構仍以國有銀行為主,行政命令還是有效的。最難的是變革土地出讓制度和開征物業(yè)持有稅。這需要決策部門有勇往無前的魄力和自我犧牲精神。
房價問題,絕不是小問題。我們不可等到矛盾積累到無法救治時才想起它的重要性。此時痛下決心,為時未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