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者有其屋,讓每個普通百姓都有適合自己的房子,“即使到今天這依然是不變的住宅思想,而我這一輩子也是這么做的?!?SPAN lang=EN-US>80歲高齡,以設計居住舒服的普通住宅為己任的國家設計大師趙冠謙老先生如是說。
作為一名建筑設計界的前輩,趙老還擁有諸多公職身份: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顧問總建筑師,國家住宅與居住環(huán)境工程中心顧問,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住宅建設與產業(yè)現(xiàn)代化技術專家委員會委員。在采訪期間,趙老接到一個電話,在電話中他甚至事無巨細地交待小區(qū)的垃圾站應該如何設計才更人性化。
國宅傳承大眾文化
中國房地產報:您認為在歷史上有沒有類似于國宅的概念描述?歷史上,國人有沒有關于人居理想的更多記載或文學描述?
趙冠謙:國宅這個說法是我國臺灣的說法,指當?shù)氐恼宰》?,大陸暫時沒有這個說法。歷史上關于人居理念最出名的就是杜甫說過的那句“安得廣廈千萬間”,那個時候人們的要求比較低,只要大家有合適的房子住就行了。而這也是當時的特定歷史條件決定的,人們也不可能想別的更高的條件。
中國房地產報:在當代中西文化交融碰撞的背景下,我們所探討的國宅——最適合中國人居住的住宅,該有怎樣的現(xiàn)實定義?
趙冠謙:人類的文明越來越趨同,發(fā)展也越來越相似。譬如說西方原來比較講究居住行為、交友,生活方式比較開放,住宅里邊就有會客廳。而中國過去人們交往比較封閉、保守,但現(xiàn)在也開始在住宅里設計專門的會客廳了。另外就是飲食的方式,越來越多的西方飲食方式被我們所吸收和接受,于是我們的居室設計中開始有了開放式餐廳,開始有了因烹調手法不同而分開的中西分區(qū)廚房等。
所以,只要是適合中國當代老百姓人居習慣的,無論你是中式或是西式或是中西結合,都屬于(你們定義的)這個國宅的范疇。
中國房地產報:在五千年中華文化史中,國宅曾經有過怎樣的現(xiàn)實樣本?反應了怎樣的歷史與文化演變?
趙冠謙:若以歷史發(fā)展為論,我覺得最能反映五千年中華文化的住宅樣本,應該是現(xiàn)在的各式民居,它們深深地反映了我們祖先的居住方式和當時地域差異在住宅上的體現(xiàn)。
過去的人們建房,根據(jù)所處地域氣候條件、居住習慣的不同,建的房子也就不同。比如說西南地區(qū)的山地較多,就形成了現(xiàn)在的吊腳樓。像北方氣候比較寒冷,建的房子就都比較封閉、厚重,因為過去沒有什么特殊的材料,所以只能加厚房子,讓房子里邊比較暖和。
中國房地產報:您認為在我國這么長的歷史文化中,國宅背后傳承了中國人怎樣的精神?
趙冠謙:過去中國的住宅比較講究風水學,所以我認為以前的人們蓋房子比較注重與生態(tài)的結合,比如希望房子向陽,希望通風條件好,這都屬于過去的風水學范疇。另外就是人們心理上的需求,那時的人們比較注重私密性,比如他一進門要有一個照壁,就是希望我這個家一開門不要被別人看到。而現(xiàn)在我們單元式住宅里邊的入戶過渡空間,現(xiàn)在經常稱玄關的就是這種精神的延續(xù)。
中國房地產報:那么依照您的定義,國宅該怎樣傳承我們的文化積淀,印證我們的生活方式和習慣?
趙冠謙:我們現(xiàn)在說的傳承,比較多的還是從形式上傳承,都是一些簡單的中式元素的細部構造。但實際除了這些文化符號的傳承外,還有一種空間足跡的傳承。比如說我們的老北京四合院,它有一個內天井,周圍有正房、廂房圍合。我們在建造如今的單元式住宅時無論內部構造或是外部空間都可以采用這種空間構造,而現(xiàn)在這種圍合大多僅僅用在外部。
最高境界是人宅合一
中國房地產報:天人合一是國學的至高意境,“宅者,人之本也”,您認為在我們現(xiàn)在的住宅中該如何實現(xiàn)“宅人合一”的人居境界?
趙冠謙:天人合一所指的范圍很廣,在這里可以這么分:一是人與環(huán)境的相融,環(huán)境包括生態(tài)環(huán)境、氣候等;二是人與建筑的相融,建筑要符合人的居住行為;三是要解決人與人之間的融合,當然有的人講這里的融合僅僅是講宅內,其實在一個小區(qū)里邊人與人的共融、鄰里關系的相處也很重要。
現(xiàn)在社會比較提倡混居,就是在一個大環(huán)境里要有不同的人群,富人要有,窮人也要有,他們可以在小區(qū)里再單獨區(qū)分住的地方,但是當在一個小區(qū)里,大家共用一個配套設施時,不同人群之間就有了交流的可能性。
中國房地產報:住宅領域的“西化風潮”,在怎樣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您認為我們在這個領域,如何能做到“揚棄”?
趙冠謙:我們國家過去經濟條件差的時候,人們只要有房子住就行了,不會去講究居住文化,好多行為都是混在一起,比如吃飯和居住都在一個空間里。后來人們經濟條件好了,住房空間開始逐漸加大,餐寢分離從西方引了過來,開始在國內大力提倡。然后就是起居和就寢的分離,因為起居活動是一個公共性質的活動,而睡眠是私密性的,如果把公共、私密都混在一起,就會互相干擾。而除了空間細分,國外還比較注重物理環(huán)境,如隔音、隔視線等。這些西方設計中注重生活方式的形式,已經開始潛移默化地影響中國并廣為流傳。而那些貪大求洋的外部設計并不適合中國普通民眾。
中國房地產報:現(xiàn)在很多人說到“中國人住什么樣的房子”,腦子里第一反應就是中式,您覺得像“新中式”這類簡單的復古是否就是現(xiàn)代國宅的解決之道?
趙冠謙:不一定?,F(xiàn)在我們要解決居住的問題,首要就是居住有無的問題,要居者有其屋,這是最根本的。然后再逐漸增加面積,再然后要合理的設計,再然后就是合理的空間劃分,最后再講要有一個好的室外環(huán)境。
曾經有一段時間為了讓房子好賣,人們開始在房子的外觀上大作文章,一段時間內大量引用國外的各種形式,比如北歐、西歐、南美、意大利、地中海等風格,隨后又開始流行新中式,這些都是表面文章,只要人們居住的品質好了,中式或西式又何妨。
中國房地產報:國宅是否會意味著高成本,只能滿足少數(shù)人的居住需求?
趙冠謙:所謂國宅就是大家都能夠享受的房子,應該是多種形式的,而不能單單界定在某一種體系或形式上。最適宜的國宅就應該是普遍的、大家都能消費得起、符合我們生活習慣的那種。而只有做到針對廣大老百姓需求去開發(fā)和設計,不追求過大的面積,才能真正實現(xiàn)“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未來誰占主流?
中國房地產報:在未來發(fā)展歷程中,您認為哪些類型的住宅產品或建筑,是注定要被歷史淘汰的,原因何在?
趙冠謙:目前各種不同形式的住宅、建筑都還不會被淘汰,因為有各種不同的人群需要。比如獨棟住宅占地面積大,建造成本也高,但是它還是有受眾的。所以我覺得哪種形式都還會存在,只是一個比例分配的問題,看哪些占主流,哪些是非主流。目前,按照住宅的比例,大量的人群還是住在集合式的房子里的,不可能自己建一套房子。但如果是想住好一點,有條件他也可以選擇更舒適的房子。
其實真正的主流購房人群,大部分還是普通人,他們反而不會買豪華型,只要符合自己的情況,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改善自己的現(xiàn)有居住條件就行。所以普通改善型還是占主流的。
中國房地產報:您可否預測一下,未來60年,最適合中國人的住宅發(fā)展取向是什么?未來60年,什么樣的住房形式才是“國宅”的發(fā)展方向?
趙冠謙:我覺得未來60年,最適合中國人的住宅發(fā)展取向還是普通改善型,同時要加大科技力度,注重環(huán)保生態(tài)。但科技運用方面也要適度,因地制宜,因為許多住宅其實并不需要太高級的技術。而那些高新尖的技術往往需要高昂的經濟代價。所以我覺得不能跟實際結合的科技,引進中國也沒有必要。
未來,普通的集合式住宅還是國宅應該發(fā)展的主流方向。住宅不能太占用土地,不能一家一棟樓,這樣雖然舒適,但是太占用資源,因為我們的土地實在太珍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