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22日凌晨,美國房地美代理首席財務官(CFO)大衛(wèi)·克勒曼在家中的地下室自殺,終年41歲。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讓一些克勒曼這樣的金融界精英人才走上不歸路,再一次向世人展示了資本主義吃人的猙獰面目。
對于任何一個自殺者,我都表示同情或哀悼。盡管我以為自殺對于解決問題來說是“下下策”,是沒有辦法的一種解脫,而不是強者的選擇。不管怎么說,物傷其類,人都應當不希望看到自己的同類自殺。
愛屋及烏,由人的自殺推及企業(yè)的自殺,我其實也非常不樂于看到。尤其是一些企業(yè),自殺中還有他殺性質或目的,類似于“自殺式爆炸”,我就更加期期以為不可。最近,國內石油企業(yè)醞釀漲價,民航企業(yè)聯手漲價,房地產企業(yè)更是炒作漲價,似乎覺得又到了“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季節(jié)。殊不知,這種“自殺式”漲價的最終結果,不但毀了企業(yè)自身,也可能讓政府前一階段保增長、擴內需的所有努力前功盡棄。
一個行業(yè)的企業(yè)普遍漲價,賺取超過市場平均利潤率的高額利潤,勢必影響到相關企業(yè)的生存和消費需求的擴大。油價上漲、房價上漲、運輸價格上漲,在沒有擴大產出和消費的基礎上,單純漲價或許可以增加漲價企業(yè)的利潤,卻也給自身埋伏下了危機。長期以來,中航油壟斷國內航空燃油市場,逼得國內航空公司在飛國際航線時跑到國外加油。本來想通過高價多賺一些利潤,結果反而連應有的利潤也喪失了。國內航空公司國際航線賣得貴,很多出行者選擇其他國家的航空公司,也把自己本來可以得到的利潤搞沒了。不光是自己沒賺到錢,還把很多人的就業(yè)機會搞沒了。比如說,國內燃油如果與國外燃油一個價,或略低一點(國內人工便宜),國內飛機回國加油,中航油就可以多雇傭一些加油的員工,為社會提供就業(yè)機會。實際上,企業(yè)通過薄利多銷,也是有錢可賺的,只是要多付出一些辛苦而已。
中國要擴大就業(yè),其他部門的努力作用不大,關鍵是在發(fā)改委能否控制住壟斷企業(yè)的漲價沖動。只要發(fā)改委把石油、電力、煤炭運輸、通信等價格控制在國際平均價格水平之下,中國增加幾千萬人就業(yè)不成問題。如果發(fā)改委這只“看得見的手”在這方面無所作為,商務部那只“看得見的手”就應當有所作為,引進“三資”企業(yè),放開民營企業(yè),通過競爭使中國的石油價格、電力價格、煤炭價格、通信價格、運輸價格等處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不是任由壟斷企業(yè)獲取暴利,既打擊其他企業(yè),又抑制百姓消費。倘若兩只“看得見的手”都管不住壟斷企業(yè)漲價和暴利,或許我們就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陷入“自殺式”經濟的到來。
一個企業(yè)很容易陷入“自殺式”漲價的怪圈。生意好了,商品緊俏,趕忙漲價。一漲價,消費者跑了,又無奈降價。經濟學教科書只講生產過剩,其實中國所有生產的東西都不過剩,大多數中國人還處于消費不起的階段。什么“消費券”、“家電補貼”等等,無非就是價格高了,老百姓消費能力跟不上。價格降下來,漲價速度降下來,別以30年100倍的水平漲價,大部分問題就都解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