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振興規(guī)劃上周出齊,如您所知,比入選的十個產業(yè)吵吵得都厲害的房地產業(yè)最終沒能進去,于是上周末,咱們就聽到了一批表達“痛心”、“遺憾”、“惋惜”的聲音。
復旦大學金融與資本研究中心主任謝百三就說,“看到振興規(guī)劃紛紛亮相,心情沉重了很久,怎么沒有通靈寶玉——房地產啊”!“中國經濟不能靠內需,內需15到20年起不來,對內還得靠房地產”?!胺康禺a沒有列入十大振興規(guī)劃,中國經濟短期復蘇難矣”!華遠地產董事長任志強則表示,“中國經濟復興的惟一標志是房地產的復興”。
不管房地產能不能通靈,至少上述二位所謂“通靈寶玉”、所謂“惟一”、所謂“中國經濟短期復蘇難矣”的絕對化論調又再次激起了鋪天蓋地的“板磚”襲擊——和過去的N次混戰(zhàn)一樣:專家“放炮”,又不講出什么過硬的道理。大家“炮轟”,馬上升級為道德攻擊。
房地產業(yè)到底需不需要振興?從大多數(shù)城市依然高企的房價來看,不需要振興。從大多數(shù)城市依然低迷的交易量來看,需要振興。從一片片黑燈瞎火的空置房來看,不需要振興。從一群群等著房住的市民來看,需要振興。只是,被高房價嚇怕了、神經繃緊了的百姓無法接受這個詞:“振興”——成思危的“泄密”到“辟謠”一下子就幫決策層試出了世道人心。而房地產業(yè)規(guī)劃的重點其實也不在有沒有“振興”,而在后面那個定語——“中長期”——這個規(guī)劃做的是十年八年的考慮,“政策市”的短期刺激已經不得不向新一輪房改的大方向轉移。如果說,“中國經濟復興的標志是房地產的復興”,那么“房地產復興的標志是恢復理性”——開發(fā)商理性,不再故作驚人之語;專家理性,不再披著托市外衣;媒體理性,不再為“雷語”浪費版面;公眾理性,不再只靠罵一罵表達自己的不滿意。
房地產振興不能再靠某些人的嘴皮,從“銀行先死論”到“倒閉潮”到“樓市交易量再上不去保8危矣”,充滿了太過直白的利益訴求和要死要活的威脅氣息;房地產振興不能再靠政策刺激,從賭“振興”到賭“兩會”,爆炒三五個月的利好只是麻痹自己的神經;房地產振興不能再靠銀行的大把資金,實際上,現(xiàn)在依靠信貸猛增、簡單地給房地產業(yè)注入資金,只會將房子的空置率和銀行的呆壞賬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
房地產需要的是長期調整而不是短期復興。所謂長期調整,一就是賺錢的商品房和不那么賺錢的保障房找到一個相對平衡的比例——雖然某些人士說保障房“條件極苛刻,中獎率極低”,但很顯然,在眼下以至將來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大規(guī)模建設保障房(或者大規(guī)模便宜收購成品房作為保障房),將是不少城市、尤其是那些依賴土地財政的城市緩解商品房市場低迷、房地產發(fā)展減速、土地賣不出去困境,同時又滿足市民需求、穩(wěn)定大眾情緒的有力武器。
而調整之二則是地方政府在賣地和保民生之間找到一個相對平衡的比例——眾所周知,房價降不下去,很大程度上是地價的問題。正如學者所言,房價成本難公開,真正阻力在地方政府而非開發(fā)商,因為建筑成本、配套設施成本相對透明,最不透明、最降不下去的是與政府相關的環(huán)節(jié),比如政府轉讓土地的實際價格、征收的各種稅費、權力尋租成本等等,公布成本等于告訴公眾政府從中謀取了多少利潤,很容易導致公眾把對房價上漲的不滿轉移到政府身上。而在漫長的房地產調整期,房價不再暴漲、也難動不動就出個“地王”,拉動內需也不能容忍所有人家把錢二三十年套牢在房子上,賣地財政勢必做出改良。
口水跟泡沫齊飛是房地產業(yè)曾經的標志,而下一站的標志將是少有“炮”響的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