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俺捶繀^(qū)長”被判刑成為了坊間話題,加上去年爆出來的重慶規(guī)劃局部分官員落馬事件和其他一些建設、規(guī)劃部門出現的腐敗案件,人們清楚地看到地方政府對土地經濟的過度依賴所造成的嚴重后果。
依靠土地增值來帶動城市的經濟增長,幾乎成為了地方發(fā)展經濟的最主要動力。安邦的研究數據顯示,中國城市第二三產業(yè)GDP總和增長1%,需增加的城市建成區(qū)面積平均為1186121.77公頃;其中,作為城市經濟增長引擎之一的房地產投資便高度依賴土地供應——房地產投資增長1%,所需城市建設用地面積平均為577447.9538公頃。我不知道大家怎樣想,反正我看了這些數據是心驚肉跳。這種相關性顯示出來的是,中國城市經濟發(fā)展和房地產投資對城市建設用地的增加都有著極大的依賴性。我們未來的城市幾乎將無限制地擴大、擴大、再擴大。
這樣的情況如果發(fā)生在別的事情上,政府是會出來喊停的,因為政府是要監(jiān)督公共資源使用的,但在土地這個問題上,政府喪失了監(jiān)督者的地位,這就讓土地的濫用及無止境。根本原因,還是因為土地承擔著為地方政府融資的重要任務。而且由于政府壟斷了土地供應,得以較低成本供應土地,然后通過市場拍賣的方式獲得高額回報,這就使得中國的城市化被推向了災難性的極端。有資料顯示,2007年地方政府獲得的土地出讓金超過1萬億元人民幣,而當年地方財政總收入不過2.3萬億元。土地出讓金已成為各地政府最重要的預算外收入,地方財政逐漸退化成土地財政。工業(yè)需要土地,房地產開發(fā)需要土地,財政收入需要土地,土地在滿足這一切需求的同時,出現了急劇的總量萎縮和環(huán)境惡化。
根據“十一五”規(guī)劃,到2010年年末全國耕地面積必須守住不低于18億畝這根“紅線”。這意味著,依靠不斷地“圈地運動”滿足工業(yè)投資來實現經濟增長已經是不可持續(xù)。隨著中國耕地越來越緊張,中央對于“地根”緊縮的力度越來越大,房地產開發(fā)也會嚴重受控。現實清楚的表明,未來不少地方的增長模式,必須要變革,恐怕將不得不在土地之外思考經濟增長的辦法了。從城市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來說,哪個城市適應了、掌握了這個新的增長道路,哪個城市就會在未來有很大的發(fā)展機會,就會有機會成為當年的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