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家茅于軾向來頗為敢說,繼“只有富人得到保護,窮人才有可能變富”,“個稅起征點調至8000都低”的言論后,24日,茅于軾把炮開向了18億畝耕地紅線。他稱,確保18億畝耕地以保障糧食安全的觀點是錯誤的,甚至是有害的(12月25日《每日經濟新聞》)。
這一顛覆主流的觀點,用現(xiàn)在的流行話來說是為“扔鞋子”。我們應該尊重茅先生的發(fā)言權,然而,學術自由是雙向的,允許茅于軾先生“扔鞋子”,也應該允許公眾向茅先生“扔鞋子”。想必茅先生有此雅量,故而這里先向茅先生扔“兩只鞋”,以成全其雅量美名。
第一只鞋,茅先生到底懂不懂“三農”?
茅先生稱,“耕地和糧食產量無直接關系”,其理由是“我國改革以后的三十年人口增加了45%,糧食產量增加了60%,而耕地是減少的”。不要忘記,這一奇跡的創(chuàng)造源于科學技術在農業(yè)領域的有效推進,是由于袁隆平等科學家的持久努力。然而,今天這一奇跡很難復制。因為前期奇跡是建立在粗放型農業(yè)生產方式基礎上的,起點低好提高;如今農業(yè)技術很發(fā)達,可反過來說,起點越高、突破越難。而且,當前各地方為了推動農民增收,大力發(fā)展以蔬菜、花木為代表的高效農業(yè),其面積也是在18億畝之內的。也就是說,如果真的突破18億畝耕地紅線,那么糧食安全將無法保證。
國內夠向國外買,這更是荒謬。正如國務院“三農”專家所說,“每年全球糧食交易量才2億多噸,而中國每年糧食需求為5億噸?!鄙i已經提供了前車之鑒,中國一伸手,世界就大漲。茅先生不會忘了吧?
第二只鞋,茅先生到底懂不懂城市化?
茅先生稱,“保護耕地致房價大漲”,其理由是“房產價格上升并不是鋼筋混凝土貴,也不是勞動力的工資高,而是土地供給有限”。茅先生可能忽視了一個現(xiàn)實背景,開發(fā)商拿地一般都有一個過程,去年房價最高峰時期樓盤所占土地,其實地價并非最高。而目前新上市的樓盤,房價有所下降,但地價與前期相比卻有較大上升。地價低房價高,地價高房價卻低,說明決定房價的根本因素還是供求,與18億畝紅線壓根沒有多少關系。
茅先生又稱,保護耕地“另外一個長遠的后果就是延緩了我國城鎮(zhèn)化的進程,幾億人口要進城不可能不占用農地”。這里茅先生顯然是只顧一點,不及其余。由于歷史的原因,農村住宅占地面積一般較大,而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村人口的大量進城,其原有的住宅就可以通過規(guī)劃、置換用于城市化發(fā)展的需要。目前很多地方都在開始整合農村土地,實行集中居住。以此審之,保護耕地恐怕也背不起阻礙城鎮(zhèn)化進程的罪名。
兩只鞋一扔,可見茅先生是坐在城市高樓里談農村問題。聯(lián)想到茅先生一直堅持的“富人論”,看來還是術業(yè)有專攻,研究自己的富人去為好。坐在富人的板凳上談窮人經濟學,這種學術的態(tài)度讓人失望,研究出的所謂成果除了混淆視聽,干擾中央正確決策的貫徹執(zhí)行外,實在看不出有什么建設性價值。
我們不能因為有人拿了外國人的錢搞研究,就判定是“賣國”。美國福特基金會還資助過許多中國研究機構,中國的科研院校和學者每年都會得到國外的各類資助,當然不能說這些接受國外資助的機構和個人都在賣國??墒?SPAN lang=EN-US>,拿外國人的錢雖然不是賣國的充分條件,但卻是必要條件。有了這個條件,如果研究成果又是以危害祖國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為代價替外國利益服務,那么這種行為毫無疑問就是賣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