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已經進入冬天,這大概是不爭的事實。不過,冬天似乎也并不就意味著刺骨的寒冷。比如前兩日,南京市江寧區(qū)房產局局長告訴媒體,雖然2008年度該區(qū)房地產出現了投資總額和交易量的雙下降,但房價并沒降,尤其是住宅類的房價還漲了12.8%,房地產業(yè)上繳的稅額也與去年大體持平,一派興旺的景象。也許正是出于對這一成績的滿意,該局長還宣稱,對于開發(fā)商低于成本價銷售樓盤的行為,下一步將與物價局聯手進行查處,以防止爛尾樓的出現。
也許是房產局長掌握更多的資訊,所以其思維方式也與常人不同。按照一般人的理解,開發(fā)商在遇到銷售淡季時,自然要想盡辦法促銷,而最好的促銷方式莫過于降價。以較低的價格把房子賣給老百姓,不僅消費者能夠從中受益,開發(fā)商也能維持資金流動而度過困難時期。在市場不景氣、銷售量大幅下降的情況下,如果開發(fā)商仍然堅持高昂的價格,很有可能導致資金鏈斷裂而面臨破產,那時就會出現所謂的爛尾樓了。這里面的道理實在并不復雜,為什么局長反而認為降價促銷會導致爛尾樓呢?實在讓人想不明白。
樓市遭遇冬天有多個方面的原因,經濟危機的影響是強大的外部性因素,但房地產業(yè)自身長期積累的問題卻是市場走向低迷的根本癥結。眾所周知,在經過近一兩年的狂飆突進之后,很多地區(qū)的房價早就遠遠超出了老百姓的購買力,出現了嚴重的泡沫。無論華爾街的寒潮有沒有吹過來,我們自己的泡沫早晚都是要被擠掉的。這從中央政府的宏觀調控政策和公眾輿論的長期撻伐中就可以預知。而擠泡沫的過程就是重新洗牌,就是開發(fā)商向民眾的購買能力低頭,該降價的要降價,該破產的要破產,如此才能完成一個繁榮但不健康的市場的自我涅槃?,F在,這個痛苦的洗牌過程剛剛開始,開發(fā)商剛有了一點面朝現實、洗卻脂粉的覺悟,政府部門反倒不干了,竟然要查處降價促銷的行為。如果說這樣的行政干預是為老百姓著想,那無論如何也是解釋不通的。
其實查處降價樓盤的真實用意并不難理解。觀察許多地方的樓市,人們大致可以看到一種相似的有趣景象,那就是消費者和開發(fā)商都在死扛。消費者要么持幣觀望,要么在失足購房之后索要補償。開發(fā)商一方面打起了優(yōu)惠牌,一方面又賴在高房價上不肯下來,盼望著市場奇跡般回暖。在這個膠著的博弈過程中,如果有某個開發(fā)商吃不住勁率先降價了,他不僅會被同行視為異類,還會被地方政府看成不穩(wěn)定因素。因此,以輿論或行政干預扼殺降價行為,其實質就是維護市場默契,維持無形中的價格同盟。此前發(fā)生在其他地區(qū)的叫停開發(fā)商補差價等做法,用意也是如此,都是要為開發(fā)商的整體博弈增加一個砝碼。
但是,政府聯手開發(fā)商維持價格穩(wěn)定的做法,未必就是度過冬天的皮大氅。人們看到,中央政府最近出臺了一系列刺激市場、鼓勵消費的措施,但房地產市場并未應聲回暖,其原因就在于,一方面市場解凍需要一個過程,另一方面開發(fā)商并沒有充分認識到形勢的嚴峻性,沒有在價格策略和市場機制上做出明智的調整。如果這樣的僵局持續(xù)下去,江寧局長津津樂道的“兩降
房地產市場想要保持穩(wěn)定,不僅有賴于中央政府出臺更多利好政策,還需要開發(fā)商放棄暴利心態(tài)、做出適當調整。在這種時候,地方政府要做的不是干預市場機制,而是幫助開發(fā)商善后。比如預警市場風險,保障市民和機構的資金安全,督促開發(fā)商支付農民工工資等。如果有關官員找不準自己的位置,難免就會進退失據,甚至鬧出笑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