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可能涉及到一點哲學的話題。
所謂哲學,歷來有不同學說的解釋,我自也算不上精熟。通俗的入門說法,此為智慧之學;激進的則如加繆所言:嚴肅的哲學問題唯有一個,就是自殺。
盡管自18世紀末以來,達爾文主義全球泛濫,工業(yè)社會的突飛猛進更讓很多人相信哲學就是趨利避害、優(yōu)勝劣汰。但我更愿意相信,哲學教會我們更多的,是對完美狀態(tài)的追求。普通百姓居有其屋,出有其路;少有所依,老有所養(yǎng)——這才是和諧完美的理想社會的生存狀態(tài)。
樓市逃不過哲學的籠罩。我們每一次增設、修改政策,每一次爭議和辯駁,其實都是對完美的追求。
這些天來,土地市場風波不斷,從中央到地方,都有不少治標或治本的舉措。上海更是少有的修改土地出讓規(guī)則,規(guī)定住宅用地面積占總用地50%以上的地塊,現(xiàn)場競價將從現(xiàn)場舉牌競拍改為一次性的書面報價。細細回顧以往現(xiàn)場舉牌時血腥廝殺、地價一路上揚的場面,采用新的書面報價方式,可以杜絕因現(xiàn)場過于激烈而引起的盲目叫價,對于一些非稀缺地塊可能會使開發(fā)商能理性報價,確是一次防止推高地價、抑止“地王”的努力,實在是件大好事。
然而,不得不說的是,一些拿地心切的開發(fā)商,尤其是對稀缺地塊,面對改革后僅有的一次拿地機會,有可能會書面報出更高價乃至天價。回想當年,盡管也是一次性的招標出讓,上海浦東的花木地塊還是被一下子報出60億元的天價。害得政府不得不匆忙叫停,施展一個“拖字訣”,晚了一年才悄悄把地塊轉給了報價低了三分之一的另一個開發(fā)商,卻引來一片爭議之聲。今后,會不會又上演一出如此這般的“情景劇”,我心里著實捏著把汗。
政策的完美,難道只是一種理想狀態(tài)?樓市的生存和發(fā)展,能否找到合適的智慧之學?幾千年前,孫子這樣答,“可勝在敵,不可勝在己。欲為可勝,先為不可勝”。我們的一些政策,要從程序、實質兩方面先謀求自身的正義和完美,才能真正約束那些市場參與者。以己帶人,可算個和諧共生的法門。